到今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铁路总医院)建院整整110周年。在历史积淀与现代治理的交汇点上,医院正经历一场由表及里的蜕变。从大刀阔斧整治历史遗留问题、改善环境,畅通“随手拍”渠道鼓励职工参与治理,到构建多维度职工关怀体系配资公司平台,再到加强学科建设,一条以务实行动回应民生关切的路径清晰可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临建变身绿地,与患者“零距离”
医院环境是患者就医体验的第一窗口,更是医院管理的试金石。但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是北京世纪坛医院发展的沉重负担。“让公共空间回归,让三甲医院恢复到该有的样子。”该院院长张骞道出了医院进行环境治理的理念。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医院迎难而上,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院长双牵头的历史遗留问题排查整治工作专班。依据北京市相关标准,对院内危房、违章建筑、产权及消防验收等问题建筑进行彻底摸排复核,建立台账。
成效是直观的,医院攻克重重难关最终拆除各类临建、违建近万平方米,重点攻克了25个历史遗留问题及15处违建(约7933.8平方米),取而代之的是精心规划的绿地与开放空间,曾经被围墙和临时建筑割裂的院区变得通透敞亮。
“医院怎么‘舍得’用这么大的地方搞绿化?”面对这样的疑问,张骞态度鲜明——拆除围墙和临建后精心营造的绿色空间,不仅优化了院容院貌,让职工和患者有了休憩放松的场所,更在无形中拉近了医院与周边设施的距离,体现了开放的姿态。“没有围墙的医院”实现了与自然环境、周边社区、患者的“零距离”。
张骞介绍,医院大门设计成“复兴号”高铁造型有着深刻的寓意:既呼应了其前身北京铁路总医院的历史基因,也象征着医院沿着复兴路奋力前行、追求复兴的决心。正如他期望的,医院致力于将新时代我国的高铁文化、高校文化有机融合,塑造独特的医院新文化。
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 张骞
指尖上的治理,“随手拍”汇聚金点子
医院管理千头万绪,如何精准捕捉运行中的痛点?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答案是充分发动每一位职工。
2024年10月,医院的“随手拍、及时办”平台正式上线。这个面向全院职工的建言献策通道,迅速成为智慧汇聚的枢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平台已收到604条建议,内容覆盖患者服务、基础建设、节能减排、设施优化、医院安全、医院管理、职工福利等12个方面。
平台运行的关键在于转化。目前,70%的合理化建议已被采纳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进措施。小到一个烟头的清理、一盏路灯的维修,大到流程优化、空间改造,职工的声音得到了重视和快速响应。
“以前可能需要走正式提案流程。现在,只要发现问题‘随手拍’发给工会,就可以按分类实现‘及时办’。”张骞介绍,对于无法办理的建议,医院也会及时说明原因。平台还建立了定期评选表彰机制,鼓励职工持续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
这一举措不仅畅通了言路、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在点滴改进中让职工感受到了被尊重与参与感,医院的诊疗环境更舒心了,工作流程也更高效了。
精进护理,硬功夫与软关怀
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过程中,护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医院护理部主任刘俐惠介绍,护理服务需体现一个“暖”字,其核心是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技术是根基,只有技术精准,才能谈暖心的服务。”刘俐惠表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护理技术正不断走向精准化。以往,穿刺、置管等多依赖经验;如今,护士们拿起B超机,通过影像学引导实现精准定位,让护理操作有据可依。此外,医院通过创新技术练兵模式,如将一项技术分解为多个核心点,以“闯关集章”等游戏化方式激发年轻护士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相对宽松和充满温度的氛围中提升技能。
技术之外,医院还将暖心服务融入患者全流程管理。各病区广泛开展患教会、明星患者经验分享等活动,带领患者做康复操,组织产科宝妈练习产后瑜伽,为新手奶爸举办茶话会,针对乳腺癌患者设立“铿锵玫瑰团”……通过这些举措从心理、社会层面给予患者更多支持。
面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护理部也推出针对性服务:为语言表达困难的老人准备图文并茂的指示卡;定期举办“小牙医体验日”,通过角色扮演和童话故事缓解儿童看牙的恐惧。刘俐惠告诉记者,许多服务“润物细无声”,渗透在诊疗的每一个细节中。
关怀护士群体本身,亦是暖心工程的重要一环。刘俐惠提到,面对大量“00后”护士入职,医院注重通过环境与文化建设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医院设立爱心驿站,配备咖啡机、休闲椅等设施;在护士节组织免费拍照活动,塑造护士职业形象;在护理体系的垂直绩效分配方案中,保证护士得到相应的夜班费。“只有让护士感受到温暖和尊重,他们才能由内而外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刘俐惠说。
内修精气神,归属感与成长力
除优化外部环境外,医院更着力于提升职工的“精气神”。
“在每件白大褂上都要绣上名字,最年轻的医生也不例外。护士的帽子上也绣着名字。”张骞认为,这种“私人定制”看似是小事,却能让职工感受到“这是我的”,增强归属感和职业认同,同时也避免了物品混淆丢失,节约了成本。
医院创新开展各类岗位技能练兵。例如,为提升外科医生腔镜操作水平,医院举办“腔镜下剥葡萄皮”比赛,奖励优胜者一万元,激发了医生们的训练热情,增强了趣味性。医院还举办院内手术直播活动,院领导带头示范,鼓励中青年医生展示技艺,并为其独立开展专病门诊和手术创造机会,打通成长通道。
在人才培养与评价上,医院更注重临床“真本事”。医院打破唯论文倾向,只要技术过硬、院内认可其能力,医生即使未晋升高级职称,也可以通过开设特需专病门诊等方式获得激励和发展空间,进而深耕临床。
张骞说,“没有围墙的医院”,不仅指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意在营造开放包容、聚焦主业的文化氛围。“我们请大家安心研究学术,拒绝无谓的内耗。”他说,医院努力为医务人员创造一个能专心于医疗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清净环境。
聚焦学科特色,优资源与提效能
医院以学科调整为抓手,推动资源优化与专科深化。张骞介绍,学科建设的核心是“聚焦专科、做优专病”。医院着力打造多个专病中心,特别是在肿瘤领域,整合外科、内科、放疗、影像、病理等多学科资源,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医院也注重发展如淋巴外科、糖尿病足等虽“小众”但技术领先的特色专科,形成差异化优势。
“学科调整不是简单合并,而是围绕患者需求和医院特色做减法、强重点。”张骞强调,更精准的学科布局和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将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聚焦肿瘤、淋巴外科等优势学科,并依托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的定位,旨在填补肿瘤学领域的短板,同时打造神经医学中心等重点学科。
暖心护航,构建全方位职工支持网
医院的活力,归根结底源于人。医院在关爱职工上持续发力,构建了一张坚实的支持网络。
医院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建立重点群体动态关爱档案,不断完善职工慰问制度,重点关怀劳模、困难职工、大病职工,以及职工住院、结婚、生育、退休、亲属去世等人生重要或艰难时刻。近年来,医院累计发放专项补助资金百万余元,持续为职工全资投保涵盖重大疾病、意外伤害、住院津贴、女职工特殊疾病的互助保险,筑牢风险保障后盾。
针对职工子女寒暑假看护难的问题,医院连续开办寒暑假托管班,并逐步从提供传统看护升级为提供涵盖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的“三位一体”专业化教育服务。
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还坚持为每一名过生日的员工亲笔签名赠送定制贺卡。这张贺卡并非千篇一律的格式文本,而是根据员工姓名及其在医院工作年份等个性化信息订制而成。张骞认为,这一笔一划的亲笔签名所能传递的认可与尊重是无可替代的。一张张贺卡成为了医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切身感受到来自医院的尊重和关怀。
站在建院110周年的历史节点,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新气象并非一蹴而就。从拆除近万平方米临建“还绿于民”,到畅通“随手拍”让职工成为治理主角,到构建覆盖全职业生涯的关爱体系,再到全面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每一步都践行“徙木立信”的准则——承诺必达,取信于患者与职工。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出品
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
专栏入口
倍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